姓名文化的历史演变——秦朝的姓名文化
昨天我们说周代的姓名文化特点,今天我们接着说秦朝时期的姓名文化。
周、秦时代女子大多以姓氏相称,男子遵奉“五则六避”的原则,起名多用一个字的姓名,如姬发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孔丘(孔子)、孟轲 (孟子)、李耳 (老子)、苟况(苟子)、韩非 (韩非子)、公孙鞅、公孙龙、墨翟 (墨子)、李、孙武、孙脾、邹衍、苏秦、张仪、许行、屈平 (屈原)、宋玉、唐勒、景差、赢政(秦始皇)、李斯、吴起等。
有些人名看起来是二字,但实际上还是一字,其中一字系没有意义的语助词或附添词,如之、施、设、式、斯、不等,用得最多的是“之”与“不”。
周、秦时代的人还喜欢在姓名之间添加“施”、“设”等字。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施舍之所养勇也。”赵岐注云:“孟,姓;舍,名:施,发音也。
周、秦时代有一人多名例,如屈原,名平,又名正则,他在《离骚》 中就说: 日正则矣。”又如赵简子,名鞅,又名志父;南宫敬叔,名设,一名缘,又名处父。
虽多名,但通常还是以单名行世。正因为周代多用单名,就使人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两周时代不用复名 (二字名)。
《公羊传》就说:“《春秋》讥二名”,“《春秋》以仲孙何忌为仲孙忌,魏曼多为魏多。皆讥二名而去之。”
其实《公羊传》此说本无稽。古人并无二名之禁,也无讥二名之举。如尧名放勋,舜名重华,禹名文命;夏王中有太康、仲康、不降、孔甲、履癸;商王以天干为名,全系二名,如天乙、祖辛、盘庚、武丁;周王室的祖先有不窟、公刘、父,周王有群方(周季王)、宜白(周平王)、泄心(周灵)、去疾 (周哀王) 等。
又如,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礼记·曲礼》曰:“礼不讳兼名,二名不偏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均系二名。讳。”足见二名早已有之,何讥之有?
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链接: https://zhanbugua.com/wen/2aae8a0a47eb27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