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八字起名> 正文

姓名文化的演变——两晋时期的姓名文化

  • 八字起名八字起名
  • 八字起名
  • 44

姓名文化的演变——两晋时期的姓名文化

姓名文化的演变——两晋时期的姓名文化

昨天我们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姓名特点,今天我们接着来介绍一下两晋时期的姓名文化。

东汉、三国、西晋 300 余年间之所以盛行单名,究其根源,乃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中国人的姓名符号形成,从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单名为主,崇尚单名已成一种社会潜意识。周秦时代虽崇尚单名,但并不禁止二名,更无讥讽二名的道理。由于数千年的习俗使然,取单名之俗自然会代代传承下来。

所以,东汉以后的 300余年间盛行单名,只不过是继承前朝起名传统而已,而王莽颁布的“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对于长期实行单名习俗的中国姓名制度来说,起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作用。而《公羊传》“二名非礼”对社会潜意识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了东汉以后300 余年间盛行单名的社会风气。

为什么汉晋之间的单名会特别多呢?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便于避讳。避讳起源于西周时期,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或直说,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周代起初只避死人之名,《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代用避讳侍奉神灵,人死之后,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因只避死人之名,不避活人之名,需要避讳的文字并不多,尚未因避讳而造成人名、物名的混乱,所以复名在两周时期大有人在。如周孝王名辟方,周平王名宜白,周哀王名去疾,郑庄公名寤生,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

进入秦汉特别是东汉就大不同了,为了巩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维护帝王唯我独尊的神圣地位,帝王一即位,就必须避讳,不但死名要避,活名也要避。比如秦始皇名政,便改“正月”为“端月”,或读作“征月”。汉高祖刘邦,名字中有邦字的需要改“邦”为“国”。东汉光武帝名秀,以“茂”代“秀”,改“秀才”为“茂才”。汉安帝之父名庆,改“庆”为“贺”,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下,我们知道有一个姓氏是庆,所有姓庆的也要改成姓贺,这也是一部分贺姓的来源。

两晋时代的起名有个特点,以单名居多,同时还喜欢采用冷僻字与不太常用的字起名,使其名“难言而易讳”。从高官贵爵到士农工商,为了维护自己在家庭之中的尊严又便于避讳(避家讳),也纷纷采用单名。于是神州大地单名大倡,《后汉书》、《三国志》所见之人名,几乎全是单名。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出现五胡乱华,少数民族纷人中原,避讳制度遭受严重冲击。避讳既无定制,宽严随意而异,这一来,起名字也就不必再顾虑便不便于避讳。于是,神州大地复名又逐渐多了起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