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来处
五行是怎么来的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27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25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均从五种实际物质来认识五行。
二是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行”在甲骨文中代表着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
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即东、南、西、北,逐渐地四方变成五方,因为四方观中已经蕴涵了五方观,要确定四方,必须首先确定中央,《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古帝武汤,正域彼四方”,即从中央看四方。因此,说四方,就已经意味着五方。因此,有人认为五行的“五”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五方的崇拜。
三是源自天之“五星”;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
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
四是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教授提出,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古人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
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从这一角度来说,五行中的木,表达的是春季的气候特征,火是夏季的气候特征,土是长夏,金是秋季,水是冬季的气候特征。五行的相生,是四时五季气候的自然转换,如春温变生夏热,夏热生长夏湿,长夏之湿生秋凉,秋凉变生冬寒,冬寒变生春温。而五行的相克,则是异常的气候相互制约:木克土,是风气对长夏之湿的制约;土克水,是湿对冬寒的制约;水克火,是寒冷对夏热的制约;火克金,是热气对秋凉的制约;金克木,则是燥气对风气的制约。五时气候通过相生,完成气候的自然转化,通过相克,完成气候的制约。
无论五行的来源如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五行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及世间万物后后,总结归纳出来的一个事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
自身五行如何能推转呢?
一、五行
1.
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 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肾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三、五味与五脏
1. 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 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 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 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
4. 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 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
1. 肝色青 : 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 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 C 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 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 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 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
1. 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2. 目为肝之官: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
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3. 口唇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 舌为心之官: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
《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了颧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散的象,我们尤其要当心,这叫“祸福在旦夕间”,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相当于水气凌心,就是肾水太多,心火被克。
5. 耳为肾之官: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
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
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六、五情与五脏
1.“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 ( 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 )
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2.
“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A
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3.
“脾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4.
“肺在志为忧(悲)”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肾在志为恐”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
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七、五季与五脏
1. 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2. 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3. 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低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4. 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5. 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之不足,是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八、五液与五脏: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汗为心之液:什么是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 ·
阴阳别论》。“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
L)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
·
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2.涕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4.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即唾液。较稠者为唾,较稀薄者为涎。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到日常的养生中,相信您自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仁义礼智信是性中五行,人间的五伦(包括兄弟父母祖)是心中五行,身界的五行,就是五情。”这是老先生对三界中的五行,就其广义而言的。
五常之中,仁属木,义属金,礼属火,智属水,信属土。这五样都具备,便是五行性拨阴反阳了。
先生说:“我所讲的五行和佛家的五戒,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是一致的。”又说:“生怒气(木)便是杀;好穿好衣服,专求好看(火)便是淫;买东西少给一分钱(金)也是盗;馋好东西吃(水)便是酒;说半句话谎话(土)也是妄。”
人间的五伦:父子有亲,为仁(木);兄弟长幼有序,为礼(火);君臣上下有义(金);朋友有信(土);夫妇有别,为智(水)。五伦各行其道,社会自然清平。
人的五行性原本是应该相生的,但为什么不能相生反而相克,或者逆行了呢?原因就是有所偏了。偏于什么性(尤其是偏于阴面),就受什么性的害,不是克就是逆,因而家庭不睦,或生灾长病。
先生对五行阴面危害的严重性,曾做过这样的比喻:《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其实,我们全被五行山压着呢。若叫我说,全死于五行山啦,自己还不知道呢!阴木性的人,以为直性好,任着自己性做去,他哪曾想,那就死在阴木性上啦,火性人就认为自己明白,其实他就死在阴火性上啦。其余阴土、阴金、阴水都是这样。必得五行圆转,运用灵活,知先知后才行。
自身五行如何能推转呢?
我们研究五行性的目的,就是要拨阴取阳,转逆为顺,化克为生,达到五行推转。自己的心性转变了,不仅整个精神面貌改变,而且境遇也必随之改善。因为“性是根,命是果”,有什么性,就招什么事,好事坏事都是性子招来的。性不好,光心里想的好,也只不过是空想,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五行性想要变化,必须首先认识自己是什么性为主(即什么性打底)。譬如是木性为主,便先从木性上下功夫。先生说:“五行圆满,是要先可着一行圆满,像我的原性是木性,起初走到水上,是逆了,所以得疮痨。后来翻过来,走到火上,真不怨人,疮痨好了。所以‘不怨人’三字,是求本性圆满的要诀。”由于真不怨人,阴木反成阳木,这是先从木性上解决了,才能木生火。如果仍然充满怨怒之气,停留在阴木上,则木绝生不起阳火来。为什么说不怨人三字是求本性圆满的要诀呢?因为怨字是恨怒恼烦怨五毒的总根。这五毒都是从怨人开始,总觉他人的所作所为不合我心,我不满意才产生各种阴面情绪。好怨人的人,如果是木性,便会加强怒气,火性人便加强恨心,土性便加重怨气,金性人便加重恼气,水性便加重烦气,所以欲化除五行的阴面,必先从不怨人入手。
木性人欲生阳火,必须首先去掉不服人之心,生出怜悯爱人之情。化除不服之心,怒气也自然消退。要冷静观察事物,多为他人着想,自会生出明理火。不斤斤计较小事,心地光明磊落,坦荡自然。
火性人欲生阳土,必须首先去掉自私自利的贪心,克服争论是非,得理不让人的习气。吃亏忍辱,认清因果。如此,才能生出容而能化,宽宏大量的阳土。
土性人欲生阳金,必须遇事首先认因果,不怨不疑,克服呆板固执的性格,多看人的好处,活泼自然,才能生出义气的阳金。
金性人欲生阳水,必须首先克服好分辨之心,变嫉贤妒能之情为尊贤容众之谊,以宽容义气待人,以谨言慎行律己。如此,则可生出柔和智慧的阳水。
水性人欲生阳木,首先要解开自卑退缩的内心枷锁,打开人我思想感情交流的通道,消除烦闷,常存欢喜心,多看未来的光明,树立正见,自会立起主意而生出仁德的真木。
如此拨阴取阳,五行自能推转,不克不逆,进而圆转起来。
女子五行以逆为顺。木性的女子欲往阳水上行,必须首先从木性上拨阴取阳,化不服心为仁德的阳木,并以柔和为本,多认不是,才能生阳水。
水性的女子,欲往金上行,首先用阴水反为阳水,温柔慈祥,才能生起义气的阳金。
金性的女子,欲生阳土,必须化阴金为阳金,找众人的好处,知因达果才能由金生出阳土。
土性的女子,欲生阳火,必须心地开阔,以信为本,明理达时,才能生出阳火。
火性的女子,欲生阳木,必须戒除争贪,凡事退一步想,辞让为怀,才能生出仁德的阳木。
女子五行以逆为顺,在生活实践中,怎样应用呢?例如夫妻间相处,丈夫是木性,妻子就要缩到水上,以柔和为主,用水去生他的木,这样就能和睦相处。
假如丈夫是水性,则妻子就要缩到金上,以义气相待,万不可看不起他,要用金生他水。
假如丈夫是金性,则妻子必须缩到土上,以忠厚诚信相待,用土生他的金。
假如丈夫是土性,则妻子必须缩到火上,以明理达时的心态与性格来对他,用火生他的土。
假如丈夫是火性,则妻子必须缩到木上,以仁德心和定见来对他,用木来生他的火。如此则夫妻的五行性便可不克不逆,自会推转。否则,不是克就是逆。
孀居的五行运行与男子同。
总之,不论男女,欲五行推转(或圆转),必须从本性上拨阴取阳,从而五行灵活运用,圆转自如。待升华到志界时,便没有五行了。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指此而言。
五行推转是指按五行相生的顺序(男顺行女逆行)向前行。而五行圆转是指五行无论前后左右(不按生克顺逆的顺序),都能转过去,运用自如了。
伦理五行,在这里以研究家庭五行为重点,每个家庭都存在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就叫作“相克”,矛盾解决了,就叫作“化克为生”。如抓住矛盾的关键,把它解决了,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样,可使整个家庭,五行推转,焕然一新了。
家庭中,兄为木,弟为金,父为火,母为水,祖为土。以朱耀庭的家为例:朱家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本来生活很富裕,应该幸福快乐。然而,却是人人心情不舒畅,精神受压抑,成了很苦恼的家庭。原因何在?关键在于老爷子朱耀庭,多年来,实行旧式家长制,全家人都怕他。有时家人正在有说有笑,但朱耀庭一进大门,屋里便鸦雀无声了,因此,全家人对他都有反感。
朱耀庭听老先生讲家道伦理之后,明白了他是全家人苦恼的根源,知道自己所居的土位完全错了,从而立志决心悔改。再次回家,便幡然大变,向全家悔过,说自己不会当老爷子,并买些糖果,分给孙子们吃。这便是首先在情理上打开了(是从来未有过的),同时向全家人讲,今后要改弦易辙,要大力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取得子女们的同意,便大量施舍,倡办义务女学。从此,转换了家风,改变了全家人的精神面貌。
朱家的五行,耀庭夫妇居土位,长子居火位,长子媳居水位,长孙居木位,其他弟妹子孙等居金位。他家的五行是从土位老爷子身上“起盘”(开头):由土生金(孙等),金生水(长媳),水生木(长孙),木生火(长子),火生土(老人)。从而整个家庭,上下和睦,男女老幼,皆大欢喜,家庭五行推转起来了。
再以朱循天的家庭为例,他家是一个伦理曲折、因果复杂的大家庭。朱循天为金位,他大嫂为水位,大哥为火位,二哥居木位,老人居土位。他家是由金位“起盘”的,循天实行"让产",立住三刚(性刚、心刚、身刚),终于摆脱了刁顽不化的前妻金氏,而后娶来了为两嫂“储金立业”的刘秀琴女士,解决了朱家的沉重因果关系。从五行方位来讲,是由循天的金位生北方水位的大嫂,再生东方木位的二哥,生南方火位的大哥,最后生中央土位的父母,土又生金。如此全家的五行推转了。(详见第一部《四个典型家庭》。)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减少了,但五行在家庭中的意义与作用,依然存在。父母兄弟虽不生活在一起,但其伦理关系,仍然存在。即便一对夫妻一个孩的三口之家,也离不开五行,夫居火位,妻居水位,孩子居金位,父母居土位,夫妻共兼木位。有许多夫妻两口之家,长期不睦,由于有了小孩,便促使夫妻关系改善了,这不正是金位在起作用了吗?
五行性不论在家庭或社会中,运用时都是灵活的,其关键是要先明白对面人的心性,应机变化。先生举例说:“五行圆转,运用灵活,知先知后,比如见着明智的明道的,我就要退后,助着他行道,我还省劲,他还感激我。如遇火性,我就退到木上助他。若遇着愚人,不明道,我就往前进一步来领他。如遇阴火性,我就用土领他。得明白对面人的道才行呢。”
先生说:“五行性能顺行的就是‘神’,行逆了就是‘鬼’,走克了就为‘妖’;若是逆来了而能顺受了,就是‘仙’,若是克者来了,能让过去的为‘神’,五行攒簇合而为一的为‘佛’”。这是先生对五行生克顺逆概括的总结。
何为“超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句话耳熟能详,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也有很多人也把这句话当作人生的最终目标。那么“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里面的“三界”到底指的是哪三界,五行又是哪五行呢?
关于三界的说法有几种:
(一) 指众生所居之欲界、***、无***。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1、欲界(梵ka^ma -dha^tu ),即具有淫欲、情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2、***(梵ru^pa -dha^tu ),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无***(梵a^ru^pya -dha^tu ),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此界在***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三界可细分为二十五有(界),若将***之那含天析而为五(即五那含天),则共为‘二十九有’。其与九地之关系,如下表所示: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即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三、俱舍论卷八、品类足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华严经孔目章卷二](参阅‘九地’132、‘***’2545、‘欲界’4653、‘无***’5083)
(二) 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
(1)断界,即断除九结(九种烦恼)中除贪以外之其余八种烦恼,或断除无明结。(2)离界,谓断离贪烦恼或断除爱结。 (3)灭界,谓断灭有漏善及诸有为、无覆无记等烦恼。即除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有漏法。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大二七·一四八中):‘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顺正理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
(三) 指***、无***、尽界。[长阿含经卷八、品类足论卷五]
(四) 指法界、心界、众生界。此系基于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而立。[大日经疏卷三]
(五) 萨满教基本观念之一。主张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依各族而说法稍异。如蒙古族萨满教认为上层世界为神灵世界,中层世界为人类、动物之居地,下层世界为死神与魔鬼聚集之世界,即地狱。在中层世界与下层世界间,复有一不可知之世界,为人死后之去处。
而“五行”,指的是: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预测未来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一) 五元运行之意。即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数于天地间运行不息,故称为五行;其为万物化育生成之要素,与佛教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能造之说有相通之处。此为佛教东传以前,我国之固有思想,广行于儒、墨、道、法、兵、医诸家之间。汉代以后此说渐盛,更将之配于人生百般之事象。五行有所谓相生、相克之两义。南北朝以来,五行之说混入佛教,提谓经等以之配五戒,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则以之配于五字、五佛、五智、五脏等,大日经疏卷四以之配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宿曜仪轨、摩诃止观卷八上、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三]
(二) 指菩萨所修之五种行法。即:(一)圣行,圣,正之意。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称为圣行。(二)梵行,梵,净之意。谓菩萨于空、有之二边无爱着之染,称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而拔其苦,故称梵行。(三)天行,天,即指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称天行。(四)婴儿行,婴儿,以喻人天、小乘。谓菩萨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声闻、缘觉之小善之行,故称婴儿行。(五)病行,谓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之大悲,示现出同于众生之烦恼、病苦等之行,故称病行。
上述五行乃天台宗之释义,其中别圆二教于此五种之按配则有殊义;就别教之意而论,五行之次第如下:(1)圣行,为初地以前菩萨之自行。(2)梵行,为初地以前菩萨之化他。(3)天行,为初地以前菩萨之内证。(4)婴儿行,为初地以上菩萨随应善之现化。 (五)病行,初地以上菩萨随应恶之现化。上记五种前后隔历,互不融即,称为次第五行。又此为别教之行,故称为别五行。
另就圆教之意而论,圆教以法华经所谓之如来庄严为圆圣行,如来室为圆梵行,如来座为圆天行,如来衣有二种,其中之柔和为圆婴儿行,忍辱为圆病行。然此五行在一心中,圆具无缺,修性不二,因果融即,为一实相行,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不即不离而不可思议,故称为不次第五行、如来行、一心五行、圆五行、一五行。此外,据法华经玄义卷四下载,一心五行即是三谛三昧,圣行即是真谛三昧,梵行、婴儿行、病行即是俗谛三昧,天行即是中道王三昧。[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法华经玄义卷三下、卷四上、涅槃经疏卷十三、大乘义章卷十二]
(三) 指五门修行。又作修行五门。五门,乃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为止观一门,故称五门。据大乘起信论所举,即:
一、施门,施有三义:(1)若见一切来求索者,将己所有之财物随力而施与,舍己之悭贪而令人欢喜,此即是财施。(2)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之能力方便救济,令人无有畏惧,此即无畏施。(3)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所解而方便为说,不为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以回向菩提,此即法施。
二、戒门,谓不作众恶,远离愦闹而常处寂静,少欲知足,修头陀等行,对于小罪,心生怖畏而惭愧改悔,不轻如来所制之禁戒,常慎于讥嫌以防止过失。
三、忍门,谓能忍受他人之损恼而心不怀报,亦应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
四、进门,谓对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而勤修一切功德,自利利他以速离众苦。
五、止观门,止,谓止息一切境界散乱之相而随顺奢摩他(止);观,谓分别因缘生灭之相而随顺毗婆舍那(观)。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而得成就。此外,将止观配于真如、生灭二门,即:依真如门止息诸境相而无所分别,即成根本无分别智,此为止门;依生灭门分别诸相而观诸相之理趣,即成后得智,此为观门。然此二门唯一心,故需二门双运,方能称为正止观。[圆觉经大疏钞卷五上、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末、起信论疏笔削记卷六、起信论义记教理抄卷十八、卷十九](参阅‘止观’1476)
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链接: https://zhanbugua.com/wen/2133ebac9007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