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二):坐地观天,太阳的视运动与阴阳
上一篇我们说了天文(一):古老的星空,初识星斗
今天我们来看古人是怎么仰观于天的。
摘一句我喜欢的诗开篇,***《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中的一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其实这句诗里,不仅包含着哲学,也包含着天文地理的知识。
我们的祖先,就是通过坐地观天,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传》)
伏羲氏观天看到了什么?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周易·系辞传》)
伏羲氏看到悬在天上最大的天象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不停地日夜运动产生寒暑四季变化,于是他据此创作了八卦、《易经》。
所以易经八卦是基于天文产生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根据中国《周易》中的二进制,在1679年,发表了论文《论只用加法或减法就可以进行大数的计算》,提出了二进制的计算方法。计算机就是采用二进制。
伏羲氏认为: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象也者,像此者也……”
我随便摘了几句。其余的内容,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周易·系辞传》。
祖先们对天的认识,首先看到的是最大的天象,日月。
白天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寒温,夜晚是月亮,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其次是观察满天的星斗。
伏羲和女娲是夫妻,是人类的始祖,他们的任务是观察天道,人们称伏羲为太阳神,女娲为月亮神。
古人面南,白天观察太阳,发现了太阳周期运动的规律。
太阳运动有周日和周年两种周期。
太阳周日视运动。
即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
太阳周年视运动。
不同的季节,太阳的位置有变化。
观察太阳周年视运动始于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运动的冬至点,
从南回归线运行到北回归线为上半年,从北回归线运行到南回归线为下半年。
如图。
太阳周年运行子午分用先天八卦图来表示如下。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懵了。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怎么跟现在不一样呢?
因为我们祖先是实用主义,这些都是观察的结果。古人在北半球,观察南方的天空。站在北方,面朝南方,抬头看南方的天空,所以北方就在在下面,为地,南在上,为天,东在左,为日,西在右,为月,所以也就有了天南地北,太阳东升西落的说法。
还不清楚的话,你现在站起来,背朝北方,看着这段话,比一下,想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这个和盖天说有关。
《晋书·天文志》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
简单翻译就是,天盘是左转的,日月在天盘上,是右转的,但是因为天盘转的比较快,而日月就像天盘上的蚂蚁一样,转的比较慢,所以看起来,是随着天盘左转了。
这就是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太阳运行的这一周期就叫做“道”,太阳生万物的作用称为“德”。
太阳巡天的这个大圆,老子称作“道”,孔子称作“太极”。
古人根据太阳周日视运动产生的昼夜和寒温,分出阴阳四象。用“—”表示阳,用“--”表示阴,四象演变出八卦。
天道阴气最盛的时候是冬至,太阳光传到地面有一个过程,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之道相差两个节气30天,地道最寒冷的时候是大寒,冬至45日后立春,阳气上出于地,春回大地,万物出生。
所以,子午是天道的阴阳,丑未是地道的阴阳,寅申是四时之阴阳。
这也是紫微斗数中所谓的: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子丑不立来因宫的理论依据。
这也是地支六合局的由来。
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链接: https://zhanbugua.com/wen/0a5f982fe5c13cf4.html